查看原文
其他

毛泽东:春节不只是请客吃饭

李栩然 栩先生 2020-10-18

春节,对现代的我们而言,越来越像是个吃吃喝喝的由头。


但至少对一些人来说,春节的意义大概不在于吃了多少饭、喝了多少酒、吹了多少牛。


就像那个“90后”湖南青年曾说过的:若人生仅此衣、食、住三者而已足,人生太无价值!


这一次,就让我们来通过三个时间断面,看看毛泽东当年都是怎样过春节的。


1915年春节: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。

 

01

多年以后,毛泽东站在北京丰泽园的书房里,很可能并不记得向表哥借书的那个春节。


对那时的毛泽东而言,这只是他过去二十二年人生里,度过的无数春节中普普通通的一个。


但对后世的历史学家而言,因为毛泽东做过的一件事,这个春节便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。


和往常无数个假期里一样,毛泽东这个春节里仍在如饥似渴的读书;而和往常一样,这些书大部分都是借来的。


在春节期间看完11本书后,毛泽东把这些书还给了表哥文运昌,并随手附了一个还书便条:书十一本,内《盛世危言》失布匣,《新民丛报》损去首页,抱歉之至,尚希原谅。


时间是1915年2月24日。我查了下,那天是正月十一,如果他从大年初一开始看,基本上正好一天看一本。


这个纸条目前仍保存在毛泽东就读过的东山学校校史陈列室里。


于是,这张小小的、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纸条,就成了最早的、有实物可查的关于毛泽东春节怎么过的记载。


02

这时候的他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学。春节后,他经历了一次危机,他开始冒着被退学的危险逃课,这些课程包括科学课、数学课、绘图课和体操。


之所以逃课,是因为对二十出头的毛泽东而言,读书才是最重要的事。而读书,并不需要在课堂上读。


他因此差点再一次退学,但最终他的老师杨昌济说服他继续求学。在毛泽东的一生中,湖南一师是个重要的阶段,这五年半的读书和求学生涯,是青年毛泽东人生的精进岁月。


这段岁月中,他广泛涉猎,反复精读大量书籍。就在1915年后第二年的春节,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一封信曾经提到了应该读的77种书,很可惜,我并没有查到这77种书的书单。文献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套《毛泽东读书集成》,一共有259卷,收录了一千多种书籍,光是看看目录,很多人就已经崩溃了,但其中很多书毛泽东都是反复精读,有些线装本的书甚至连线都翻断了。


他爱读自己佩服之人的书。


毛泽东曾说:愚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。曾文正就是曾国藩,毛泽东当年读《曾国藩家书》到废寝忘食,至今在韶山的毛泽东纪念馆里还珍藏有一套木刻本《家书》,每卷扉页上都有毛泽东手书的“咏芝珍藏”笔迹。咏之者,润之也。


曾国藩曾经写过一个《爱民歌》,第一条是“扎营不贪懒,莫走人家取门板”,后来毛泽东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,第一条也是上门板。


他看书是为了解决根本问题。


在毛泽东青年时代,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也非常流行,这些书的内容和写法类似于《民国小时代》《霸道东家爱上我》《微微一笑很销魂》……但无论多么流行,在毛泽东的书单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。


他在写给老师的信里说:欲动天下者,当动天下之心。


他读历史、读哲学、读文学、读报纸,不只是出于消遣或者兴趣,而是为了参透这个世界的本原。


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贫富,是怎样形成了分化?面对这所有的丑陋、苦难与痛苦,如何才能改造这个社会?沧海横流,江河日下,谁才能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?


在看了无数的书,思考了良久之后,23岁的毛泽东在日记本上珍而重之地写下了一段话:


与天奋斗,其乐无穷。与地奋斗,其乐无穷。与人奋斗,其乐无穷。


这段话后来被有意无意地篡改掉了一个字,一字易、而语义全变。


这时候的毛泽东虽然就已经找到了这一生要走的路,但年轻的他还没有什么“斗”的本钱。他就像是古龙笔下那些孤独的剑客,一个人默默地在山中练剑,日复一日刻苦学习训练,他的很多想法还很稚嫩,他的心智还不够坚毅,他经历的斗争也还不够残酷,他还要再忍耐、再求索、再积淀。


终有一天,他将长缨在手,怒向云间缚苍龙。

 


1929年春节:上疆场彼此弯弓月。流遍了,郊原血。


03

不过,这一天并不会那么快到来。对刚过36岁的毛泽东而言,他还需要在那条艰苦的路上不断跋涉。


这个春节前夕,毛泽东确实一直是在路上度过的。


在这之前,他原本带着部队在井冈山上成功建起了根据地,时不时还下山打打游击战,让山下的国民党痛不欲生又无能为力。


你不打他,他来打你;你去打他,他躲进山里。你这里已是悬崖百丈冰,他那边犹在丛中笑。


这套类似于“跑狼骑”的战术,后来被总结为“敌进我退,敌驻我扰,敌疲我打,敌退我追”的16字箴言,并成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的游击战区。


在此期间,毛泽东还解决了个人问题,他和贺子珍结婚,并摆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宴席。


几年前我去井冈山旅游时,闲着无聊曾去翻查过他们婚宴上的菜谱,惊讶地发现,其丰富程度居然毫不逊色于现在的农家婚宴。


一共有10个热菜、7盘果碟,其中包括了粉巴泥鳅、米粉鹅、鳝片腊肉这样的硬菜。


我当时就感叹,山上的日子不错啊!


估计彼时的国民党也是这种心理,他们加大了围剿力度。这之后,彭德怀等的部队也陆续上山。山上的人变多了,条件也越来越差了,有好几个月只能靠吃南瓜过活,有时甚至连南瓜都没得吃。


终于,在这一年的年初,忍无可忍的红军决定下山,另寻出路。战士们长期积怨的情绪在这一刻暴露无遗,他们喊出了一个“奇葩”的口号:打倒资本主义吃南瓜!


这样做,其实还有一个目的,就是用红军主力下山来吸引开“会缴”的国民党军队,减轻井冈山的压力,来一招“围魏救赵”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在后来的遵义会议上,曾经有人嘲笑毛泽东,说他打仗的方法不高明,是照着两本书去打的,一本是《三国演义》,另一本是《孙子兵法》。


毛泽东当时表示:你说我是照着两本书去打的?瞎说!我明明没有看过《孙子兵法》。


我觉得,以毛泽东这个“抖包袱”的语言天赋,就是去说相声,估计也能成一代宗师。


虽然没有看过《孙子兵法》,但从他们制定的“围魏救赵”计策来看,他那时候至少已经从历史书中熟悉《三十六计》里那些古代经典战役了。


后来也有人统计,《毛泽东选集》1—5卷中,曾引用古代战史24处,古代战例12个。


只可惜,在标准版的《三十六计》里,孙膑一围大梁,原本在攻打赵国的魏国主将庞涓就像手里拿着剧本一样,二话不说就带着所有部队千里奔袭回去救援。当然,最后结果也很惨,被大败于回城途中,孙膑一战成名。


但在现实版里,国民党表示:还剧本,不知道老子戏霸啊!就你们那点儿部队,给个县城围的住吗?


于是攻山的继续攻山,只是另派部队进行追击。


04

毛泽东一路被人撵着打,最惨的一次还没起床就差点被包围,跑了大半晚好不容易跑出包围圈发现连带饭的警卫都跑散了,只好向别人讨饭吃。


就这么被追追打打了大半个月,终于在大年三十那天跑到了一个很著名的地方。


大柏地。


同学们,还记得大柏地边的菩萨蛮吗?


这是一条十余里长的峡谷,山高林密,喜欢看《三国演义》的朋友都知道,这种地方是打伏击的好地方。


曾评点过《三国》的毛泽东当然也知道,于是他决定不走了。毕竟,不割掉屁股后面的累赘,时间一长要生疮啊。


红军沿着峡谷布了一个“口袋阵”,然后用小股兵力去引诱敌军。


尾随的国民党军队十分配合。我估计他们要么是没看过《三国》,要么是拿着剧本一秒入戏,大过年的不好好守夜包饺子,非得要往包围圈里钻。


第二天,大年初一下午,战斗打响。


这是红军主力下山后至关重要的一仗,军长朱德带头冲锋。


我曾经看过很多说法,说毛泽东一生没有摸过枪。


他其它时候有没有摸过枪我不知道,但至少在1929年的大年初一肯定摸了枪,正史记载:毛泽东提着枪,带着警卫排往前冲。


打了一天一夜,红军全歼了被围敌军,俘虏正副团长以下八百余人,缴枪八百余枝,水旱机关枪六挺。下山以来,打了第一个大胜仗。


追了整整一个腊月的国民党军终于消停了,剩下的人也可以回家过春节长假了。


从这时候开始,跑路的红军开始掌握主动,他们有计划有步骤地继续前进,打到长汀的时候,他们对红四军进行了升级改编;打到瑞金后,他们开会总结出了游击战的16字精髓;打到兴国的时候,他们制定了《土地法》,建立县革委会,起草政纲……


这种一边打仗、一边试验,不断成熟的做法,现在来看,更像是出了新手村后,换地图练级。


其实,如果国民党军对朱毛红军足够重视,一上来就动用何应钦、薛岳或者陈铭枢、朱绍良之类的嫡系部队,很可能,还没等红军跑这么远,就已经团灭了。


只可惜,在18岁就读过《孙子兵法》的蒋介石看来,所谓的朱毛红军无非流寇、匪贼而已。


用今年春晚上引用过的经典语录来说:你见过斗地主一上来就扔4个2带双王啊?


更何况红军一直都表现出一副手里只有一对3的可怜样。


一直到1934年红军长征前夕,国民党的《民国日报》还在国庆节发了一篇重要社论:共匪一年之内即可肃清。


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,傲慢才是。——《三体》

兵者,诡道也,故能而示之不能,用而示之不用。——《孙子兵法》


而蒋介石这辈子,输就输在该能的时候不能,不该能的时候逞能上了。


时隔4年后,毛泽东带兵再次路过大柏地,感慨万千,写下了一首80、90后应该都学过的词《菩萨蛮·大柏地》:当年鏖战急,弹洞前村壁。装点此关山,今朝更好看。


打的就是你!

 


1976年春节:天地转,光阴迫。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。



05

又是一年除夕之夜。


这一年,毛泽东并没有太多能做的事情。他吃过饭后坐在沙发上,静静地听着窗外传来的鞭炮声。


冷冷清清的院子里,这些原本隐隐约约的鞭炮声却显得格外清晰。


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了,早已经没有了早些年放鞭炮的精神头了。


在他的身边,是几个日夜陪伴的工作人员。


毛泽东对他们说:放点炮竹吧。你们这些年轻人也该过过节。


当这些工作人员点燃了几挂鞭炮在门外放了一会儿后,毛泽东消瘦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。


这时候的他,心里已经大概知道,这是自己最后的一个春节了。


在此之前的国庆节,他就已经自言自语地说过:这也许是我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了,最后一个“十一”了。


其实,关于人生最终的归宿,他从来就没有惧怕过。也就在这个“十一”,他曾不无嘲讽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:死神面前,一律平等,我毛泽东岂能例外?“万寿无疆”,天大的唯心主义。


传说,在他年轻的时候,一个神秘的道士曾经为他算过命,根据这个命数他将保卫自己的部队命名为“8341部队”。又传说,他当年以“二十八画生”为笔名,也已暗含了命数。


巧合迷信也好,穿凿附会也罢,总之到了这一年,许多该来的事终究还是要来了。


1月8日,毛泽东一生最重要的战友周恩来去世了。


7月,朱毛红军的另一创始人,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去世。


天下风云出我辈,一入江湖岁月催!


为了在一个满目疮痍的废墟上,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,毛泽东这一生都在不停战斗。从少年时反抗父亲,到求学时反抗教员,再到初出校园反抗军阀张敬尧,以至于陈独秀、李德、王明、张国焘、蒋介石,八年抗日、三年抗美援朝……


那些人、那些事,到如今都已化为历史的倒影,斑斑点点,几行陈迹。


岁月不饶人,他又何曾饶过岁月。从青年时的书生意气、挥斥方遒,到中年时的金戈铁马、沙场点兵,这个战斗一生的人,也已经走到了暮年。


他的爱与恨,他的功与过,也即将走入那片倒影之中。


这时候的他,会经常想起他最喜欢的辛弃疾的几句词,这些词曾被他用粗重的红铅笔反复圈点过。


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四十三年,望中犹记,烽火扬州路。凭谁问: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


他已经太累了,甚至于无法去参加他这两个最亲密战友的追悼会。


但他依然没有倒下。上一年的岁末,他还曾在书房里会见两位美国客人——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。


朱莉、戴维在回忆录里说,他们面前的毛泽东尽管已被疾病折磨得精疲力尽,“斗争”的话题却使他又“像青年人那样兴奋起来”,“他的头脑甚至比中国的年轻一辈更充满活力,更渴望斗争”。


这对年轻的夫妇由衷地感叹:“不论历史如何下结论,毛的一生肯定将成为人类意志力量的突出证明。


而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,毛泽东也开始思考起历史如何下结论的问题来,他总结自己一生主要干的两件事: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,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;二是抗战八年,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。


这两件事,正是他一生斗争的最高峰。

 

06

在云南大观楼上,曾有一副非常有名的长联,号称天下第一长联,毛泽东非常喜欢,可以一字不落地背出来。这幅180个字的长联,下联开篇第一句就是:


数千年往事,注到心头,把酒凌虚,叹滚滚英雄谁在。


其实,不到一千年,仅仅数十年后,就已经时移世易,斗转星移。


拿破仑说: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强大,一种是思想,一种是剑,而思想将最终战胜剑。


从1976年算起,毛泽东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四十多年了,他带走了他的剑,却留下了他的思想。


这些思想让我们崇拜,也让我们畏惧,我们学习他,我们也评价他。


但我们始终无法将他遗忘。


即使,终有一天,我们将他遗忘了又如何?


至少这世界他来过,他为他所信仰的东西战斗过,他从未放弃过。


我只管了却天下事,哪管他身前身后名!


很多人问我,看了这么多关于毛泽东的书,究竟看出了什么?


七八个版本的《毛泽东传》,6卷本《毛泽东年谱》,5卷《毛选》,8卷《毛泽东文集》,还有不计其数的研究书刊……


我告诉你,我看到了是、也看到了非,我看到了血、也看到了泪,我看到了伟人、也看到了凡人……但我看到的所有,都可以用8个字来总结:


一腔热血、一生未凉。


在真正的勇士面前,管叫你什么牛鬼蛇神,什么功侯将相,什么糖衣炮弹,不须放屁,奋起千钧棒,扫除一切害人虫,全无敌!

 


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,但将永远存在;面对我们的骨灰,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。——卡尔.亨利希.马克思


1. 当一位北漂回到家乡

2. 总有一代人要背井离乡

3. 为什么古代帝王精英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?


————


大年初四,愤而作此文。


这两天,有很多人给我留言或者发私信,说,你的文章被“国社”抄袭了。


我去看了。呵,这哪里是抄袭,这分明是“洗稿”嘛,能被国社洗稿,简直算得上受宠若惊了。


被洗的文章,是我去年国庆节时写的《24岁毛泽东:我放长假,主要干这三件事》,他们把标题改成了《100年前,青年毛泽东这样过春节 | 关山远》,加了新的内容,标注了原创,作者叫“关山远”,备注是新华每日电讯专栏作者。


其实,他们在文章里哪怕说一句,“这篇文章借鉴了李栩然的思路”,就像是我从不讳言我写历史类文章受易中天、黄仁宇和当年明月等影响一样,我可能也就不说什么了。


只可惜,他们没有。


于是,奇怪的事情发生了,我写毛泽东放长假主要是读书、穷游、交友,他们写毛泽东过春节主要是游学、读书、交友、思考、锻炼、写作;我举了二十八画生和体育锻炼的例子,他们也举这个例子;我由二十八画生自然引到他以此为笔名征友,他们的脑回路也神奇地从这里写到他征友,却忘了自己要写的是过春节……


有据可查的,关于毛泽东如何过节的史料至少有十多个,我当时之所以选这几个例子,是为了说明“假期个人成长”的主题,国社的作者举这几个例子又是为了说明什么呢?


他们为了和我的文章撇清关系,几乎所有我用故事讲出来的内容都跑去找了原文,所以没有一句话和我是相同的。但却不知道,我的文章之所以从不引用史料原文,是因为我对这些内容早已烂熟于胸,我要写的是历史,不是材料。


他们以为模仿一下这个创意,找一些类似的史料,就能拼凑出一篇好文章来了。却没明白,没有灵魂的文章不过是文字堆砌,因为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,他们只能拿史料来凑数,却写不出历史细节间的关联,更无法从历史里读出活生生的感情来。


所以,我写下了这篇文章,也是为了让他们看看,就算他们洗得再好,我也可以写出不一样的文章来。


最后,毛主席的一句话送给他们,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”,大家看得清楚着呢。


不谢。


关注公众号“栩先生”,和我一起从历史的细节里读出更多的味道来。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